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为了培养传递信息,传递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的“形象”代表。因此,社会对这一类人有着极高的要求。随着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数字信息化盛行的社会环境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更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能准确把握住社会的实时动态;利用新闻的敏感度快速的捕捉到社会热点;实时更新对行业的认识,了解行业需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筑牢业务底气。由于各类院校对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标不清晰,办专业条件水平层次不齐,导致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教师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需要具备理性思维和娴熟技能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担忧,部分高等院校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媒体需求脱钩,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从事媒体工作,而媒体又常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需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播音与主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环节既是理论教学的反馈,也是架构学生学习、就业两个阶段的桥梁,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对高等院校来说,要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积极搭建全媒体实践平台,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化表达,紧随科技发展潮流,培养出更符合全媒体发展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艺术类专业,而这门艺术的载体主要依托有声语言,所以许多技能需要口耳相传,这也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示范和实践指导的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第一个前提是设计一个科学,螺旋,宝塔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只有教学体系完善、适当,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系统是特定过程,链接,步骤和细节的指导框架。

  构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遵循实用性、开放性、层次性、创新性四大原则。实践性教学体系之所以称之为实践性,是因为它与社会各类现状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即锻炼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维,增强学生对媒体职业生涯的认知,更快地适应社会。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将会接触庞大的社会知识体系,而一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型人才不具备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不仅会影响从业人员自身的理解,更加会影响受众对你传播信息的理解。因为职业的需求,要求播音主持从业也人员能涉猎各学科的知识,所以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具有开放性。按照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制定个性化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最终达到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效果,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开设创新性实践课程,应建立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应对全媒体时代下的多元挑战,满足新媒介对于播音主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明确目标,构建需求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目前播音与主持类专业的教育有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的现象,对于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立刻进行优化,社会急需创新型、综合型、技术型的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接轨国际人才素质培养体系,施行前瞻性的实践教学目标;二是要顺势而为,接受各种传播媒介日益融合的大趋势,改进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传媒人才。

  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实践教学模式是构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环节。课程内的 “实验、实训、实习 ”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 (实 训)课程或课程中需要在实验 (实训)环境中完成的部分。不能全寄托于传统的在校内实践来完成。同时,实践教学在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考对标行业需求,实践方案设定、实践团队建设、实践成果转化等都应该考虑在其中。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教学部门应把握行业发展,科学分析播音专业就业岗位,以及能有所拓展的就业领域,进行针对性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现代传媒业的发展要求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业能力不仅限于话筒前或镜头前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技能,还要覆盖媒体人的独立思考、职业操守、合作意识及批判与创新精神等。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鲁景超教授就指出:播音主持“未来人才培养方向应当向‘精深’和‘宽广’两个方向同时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选修课比例,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重视专业学习,扩充宽口径、厚基础专业功底;另一方面要构建一套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需求导向性”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平台,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是要进入社会的,所以仅局限在校内实践是无法实现质的提升,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主动帮助学生构建起全链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体系,拓宽实践空间,扩充实践平台,让校内外实践起到相互互补的作用。第一,学校可以积极与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学生实践、实习的合作,做好保障、跟踪、反馈等机制,保证每年不间断供应循环机制;第二,积极与相关传媒单位合作,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专业实践,体验在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要求,从而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在不断沉淀、积累后再回归“工作岗位”,将从学校、社会两方面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实践——理论——实践形成一个闭环。

  全媒体语境下,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不应再是传统填鸭式教育,应该提炼教学方法、改变实践内容设计思路,结合行业需求、社会需求,拓宽眼界,让课堂能真正的鲜活起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起来。

  加大力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语音实验室、演播实验室、有声语言表达实验室、音频制作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在设备配套更新的同时,还应组织教师编制相应的实验教学指导教材,并对学生优秀的音视频作业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作为教学案例让其他学生受益。第二,优化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可定期组织教学展演或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展示教师实践教学理念与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对业务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邀请业内享有声誉的专家、教授、媒体资深人员担任行业导师,使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呈现开放和活泼的局面,从沉闷的课堂教学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事件现场。第三、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借助校内外电台、电视台的人力、物力弥补不足。首先要将校内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校园网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为更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其次要建立一系列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学校和媒体双向推动、双向管理运行机制,为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此外,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做法,既可以设立固定的基地,与基层融媒体中心挂钩,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也可采取流动形式,与企业、学校、文艺团体、文化部门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注重逐年增加、优化多类型与多层次的实践基地,以促进学生艺术实践质量的稳步提高。

  多方举措,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指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校宏观管理等方面系统、专业的制度设置。首先,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的课程大纲会相对完善。但是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又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落实到位。第二,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可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和指导,保障实践教学任务能有效开出。第三,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一是完善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如深圳大学通过开展“过程性考核课程建设项目”,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灵活的考核制度,以课程立项方式赋予教师对实践经费的支配权,大大提高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优化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改变以往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开证明的形式主义评价模式,可采取学生汇报实习案例、学生互评、实践学习成果交流会等方式,由教师团队亲自旁听、组织考评, 既注重了成果又反映了过程;既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完整性又加大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播音主持艺术既是艺术类专业性学科,也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得不坚持探索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为新时代培养合格播音员主持人的需求,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高等院校应该与时俱进,从社会需求出发,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设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真正满足全媒体环境下传媒业实践需求的综合素养高、有广博学识、有创新能力的播音与主持人才。

  (四川传媒学院:万艳,许峰)

来源:中国网


上一篇: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下一篇:攸县兴林农林发展专业合作社年终总结座谈会圆满召开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